首页 > 常识 >

西安半坡,6000年前的华夏第一村,国家一级博物馆,4A景区

更新时间:2024-12-17 08:17:15

浐河以西,白鹿原下,半坡博物馆巍然挺立。这片脚下的土地曾经是我与聚落族人生活的地方,也就是现在被誉为“华夏第一村”的半坡遗址。6000多年前,先祖们走出森林,于浐河沿岸的二级阶地上驻扎,因地理位置不上不下,故后世称此为半坡。从此,我们便在半坡开始了以后的定居生活。

我是半坡聚落里一名陶器烧制师的儿子,从小跟着母亲长大,过着只知其母,不知其父的生活。后来人们称此为母系氏族社会生活。

作为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,我们从6000多年前就开始种植粟米、荠菜等农作物。春天,我与其余青壮年用磨制的石斧、砍伐石器等砍倒树木,去除杂草,并放火焚烧地面的残余物,我的母亲和姐妹们则与氏族女性们用石铲翻掘土地,用石锄和尖木棒挖穴种粟。这种聚落间合作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被后世称为“刀耕火种”。到了秋天,我们用石镰或陶镰收获粟米与菜籽,并将其储藏入房屋边的袋状窖穴中,窖穴及粮食都是公有的。

当晨起的第一抹阳光照射至半地穴式房屋上,我随着氏族青壮年走出房屋,开始了一天的生活。我们拿着自制的弓箭、长矛、石球等武器,带着部落驯养的狗走进森林,开始追逐森林里四散的鹿、獐等,它们是我们的食物来源之一。

我的母亲和姐妹们则随聚落其他女性外出,有的用尖底瓶去河边汲水浇菜收菜,有的去森林里采集果子,有的则去浐河沿岸用鱼钩、渔网捕鱼。我打猎完毕后,会与同伴将猎物驮回村中心的大广场上,这里保存着火种,是我们平时吃“大锅饭”的地方。女人们用磨制的石刀将猎物切碎,用火烤熟分给聚落里的每个人,剩下的碎肉骨头则去喂养猪狗等。

下午,女人们聚集在一起纺麻线,用骨针缝兽皮等。听首领说环绕居住区以外的一处壕沟略有塌陷,我与同伴便携带石铲等工具前往壕沟的塌陷处。一铲一铲将壕堑中的泥土掘出,确保它的防御安全。

部落里有婴儿夭折,我看着逝去孩子的母亲将孩子装入一个陶瓮中,上面覆以陶盆埋在房屋周围以表达她对孩子的眷恋之情。在整个部落,儿童夭折后葬于房屋周围的瓮棺群中。成年人则葬于壕堑北边的氏族公共墓地。以单人葬为主,也有二人葬、四人葬等。

傍晚我的母亲及其他陶器烧制师在聚落东边的制陶区烧制陶器。我常在陶器上看到各种各样的鱼纹、鹿獐,那不禁让我想起河水中游动的鱼、森林里奔驰的鹿。正如母亲所说“陶器用于记录生活”,那些陶器上的图案不正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写照吗?

整个聚落每天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我们日复一日、年复一年地在这片土地上铸造自身的文化。伴随着时间的流逝,文化一步步沉淀,一步步凝聚,形成了独一无二、古老且灿烂的半坡文化。

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