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同鼓楼位于古城永泰街上,据清《大同县志》记载,鼓楼建于明天顺七年(1463年),是一座三层四檐十字歇山顶楼阁式建筑。面阔进深各三间,东西长17.85米,南北宽14.55米,高约20米。在清代和建国后曾有过多次修葺。
如今能看到的牌匾,是2001年大修时一并恢复修补的,是在鼓楼原有牌匾字体样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的修复。东西南北现有牌匾9块。
南向匾额题字:
上书:鼓楼
下书:声闻四达
鼓楼面北朝南,中国传统建筑风格。在鼓楼南侧最上面一块匾挂的是楼名“鼓楼”。
下匾题词“声闻四达”,意指鼓楼的鼓声可以传往四面八方。“四达”这里不仅指方向,还包含了距离和范围的意思,不仅通传四方,还能声震八宇。比喻鼓声影响力非常广泛。鼓声悠长,缭绕古城。和平时期,能抚慰民心,彰显政力;战争时期,又能聚集民心,鼓舞士气。在大同“晨钟暮鼓”的传统保留了下来。每天早晨9点钟楼的钟声还会准时响起。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。也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)
东向匾额题字:
上书:歌风
下书:云开春晓
“歌风”即歌咏吟诵。这个词取义于汉高祖刘邦的歌风台。一曲《大风歌》荡气回肠,流传千古。鼓楼上的“歌风”意指大同鼓楼的建立如同歌风台一样名扬天下,世代相传。
“云开春晓”为绘景抒情匾额。面向东方,迎接旭日,破云待春。又寓意黑夜将近,黎明来临,暮鼓长鸣,云开雾散。是人们对春天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。
西向匾额题字:
上书:振德
下书:和声鸣盛
“振德”意为发奋图强,精神抖擞,具仁爱之心,兼是非分明之德。
“和声鸣盛”,就是以最和谐的声音来赞美、讴歌美好时代以及幸福生活。也可理解为用最美的音乐歌颂盛名明之时。“和声”即和谐的声音,优美的音乐。“鸣”一词最早是描写鸟叫,之后引申为“歌唱”、“歌颂”。“盛”是指盛世,指美好的时代、安康的社会。
北面匾额题字:
上书:时雍
下书:瞻云就月
门楣书:鼓楼
最下的“鼓楼”牌匾,正对着北面的四牌楼。朝北向的这面应该是鼓楼的正面。唯一有三块牌匾的一面。
“时雍”指时世太平。《书·尧典》:“百姓昭明,协和万邦,黎民於变时雍。”
孔传:“时,是;雍,和也。”
“瞻云就月”这个月字疑似笔误,或应该是“瞻云就日”,又或是将错就错,即表述其原义,又有种意境之美。牌匾本来就讲究随性而书,意达即可。成语瞻云就日,原指贤明的君主恩泽施及尤民,后比喻得近天子。出自于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就知如日,望之如云。”
这块“瞻云就月”的牌匾面向西方,可望流云可瞻明月。可能只是抒情描景罢了!也可能因为大同只是明清重镇,远离京城,不能“得近天子”,只是临近王府,不敢与日同辉。才有了这块“瞻云就月”的牌匾。